达荷美
状态:HD中字
年份:2024
类型:纪录片
地区:法国
导演:玛缇·迪欧普
演员:Gildas Adannou Habib Ahandessi Joséa Guedje
简介:《达荷美》:一场归还文物背后的后殖民沉思 2021年,法国政府决定将26件..《达荷美》:一场归还文物背后的后殖民沉思 2021年,法国政府决定将26件曾在19世纪末被法军掠夺的达荷美王国文物归还贝宁。这一事件不仅在国际文化界掀起波澜,也成为了法国非洲裔导演玛缇·迪欧普(Mati Diop)创作灵感的源泉。她以这部极具实验性与政治性的纪录片《达荷美》(Dahomey),摘得第74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桂冠,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导演。 影片从一个出人意料的角度切入——不是从人类的视角,而是让这些沉默的文物“开口说话”。通过拟人化的旁白叙述、长时间的黑屏、空镜头与仪式化影像,迪欧普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语言,使观众得以从历史物件本身的命运出发,重新审视殖民主义的遗产与后殖民时代的困境。 一、归还,还是转移? 影片开篇即以一段漫长的黑屏,配合机械而低沉的声音,模拟文物在封闭木箱中穿越时空的旅程。它们被封装、运输、拆封、登记、陈列,仿佛只是从一个“黑夜王国”迁移到了另一个“黑夜王国”。这种诗意的比喻,直指问题核心:当一件文物从殖民者的博物馆回到原属国家的展馆时,它真的“回家”了吗?抑或只是从一种权力结构转移到另一种权力结构之中? 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,揭示了这一过程中的悖论。在贝宁的博物馆里,摄像机更多地聚焦于空调设备、监控屏幕、工作人员填写表格的过程,而非文物本身。这暗示着即便是在“归还”的名义下,现代博物馆制度仍然延续着某种规训与控制的逻辑。文物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,只是换了一个展示它的“笼子”。 二、声音的多元:质疑与反思 影片最引人深思的部分,是对贝宁本地社会反应的真实记录。大学课堂上,学生们围绕文物归还展开激烈辩论,他们质疑:“我们真的摆脱了文化殖民吗?”、“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仍在延续西方的思维方式?”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正是这种开放的讨论空间,构成了影片最具力量的部分。 这些年轻一代的声音,代表了非洲社会内部对“文化回归”的复杂态度。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民族主义情绪,而是追问更深层的身份认同与知识体系重建的问题。正如一位学生所言:“我们不能只想着要回东西,更要思考这些东西对我们意味着什么。” 三、影像的政治:风格即内容 《达荷美》在形式上的大胆尝试,使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纪实作品。黑屏不仅是技术手段,更是一种象征——它代表着被遮蔽的历史记忆、被剥夺的主体性。旁白的拟人化处理,则赋予文物以“灵魂”,使它们成为控诉殖民暴力的见证者。 影片..
展开